中耳手术的预期

中耳手术的目的是去除中耳病变,恢复中耳正常解剖结构及中耳传声功能。中耳的病变主要有炎症和胆脂瘤,硬化灶,肉芽肿等。耳流脓,分泌物多,听力下降是中耳存在病变的症状,术前医生需通过测听和耳CT了解病变的情况。

中耳病变导致中耳结构改变而影响传声功能。在手术去除中耳病变的过程中,由于有些病变位置比较深在,医生必须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安全的去除这些病变,这样在去除病变后,中耳结构及声音传导机制都要发生改变。

彻底去除病变是保证术后形成完整鼓膜和干耳的关键,就是说去除病变是医生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即便是正常的听力也会因为病变继续而受到损害,同理,再好的听力重建技术,如果术后还有感染,最终还是会听力下降的。

如果感染不是很严重,医生都会在去除病变后同期进行结构重建,中耳重建的目的是为了恢复中耳正常的解剖和传声功能。内容包括鼓膜修补,听骨链重建和外耳道壁重建或者乳突腔填塞。

中耳的传声功能好坏取决于鼓膜,含气的中耳腔,有效的听骨链传导,三者缺一不可。

由于重建的听骨链需要连接鼓膜和内耳,且悬浮于含气的中耳腔内,因此在需要同时进行鼓膜修复和人工听骨链重建的病例,一期手术重建听骨链有许多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中耳腔的含气量和重建鼓膜还没用达到稳定的固定状态,重建的耳道壁,鼓膜,听骨包括筋膜,软骨,骨块,肌肉等自体生物材料和钛合金,这些材料重建的中耳在愈合过程中会发生一定位移,就像建筑物的沉降,医生只能靠经验和技巧达到愈合后有良好中耳传音机制,因此说手术后听力改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待鼓膜牢固愈合后,二期手术进行听骨链重建,在国外这是通行的做法。由于我国的就医难和医疗费用或者说医疗体制问题,病人多数不接受多次手术,因此医生都是尽可能一次手术进行听力重建,这样的手术在鼓膜完整或基本完整。

或听骨完整仅有鼓膜穿孔的病人听力提高的胜算比较大,而在慢性流脓耳,一次手术后听力可能提高也可能不提高,这也是为什么对耳流脓或胆脂瘤的病人,手术以去除病变为主,一次手术不是100%听力一定提高,甚至在很少数术前听力好的病人还有一定听力下降的可能性。

还有一点就是外科医生重建的中耳不可能达到正常耳完美的程度,理论上医生可以消除气骨导差距,这可能是一次手术或者几次手术完成。

那么哪些患者一次手术提高听力的胜算比较高呢?主要有下面几类:

(1)骨导听力正常,鼓膜完整的病人;

(2)干耳,骨导听力正常,气导听力40-60分贝的病人;

(3)单纯鼓膜穿孔的病人;单纯外耳道病变;单纯听骨链固定或者中断病人。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