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发生的时候,一部分患者存在诱发因素。遭到了包工头的坑骗,个体的心理在短时间内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往往会诱发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特别是对一些青少年而言,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情绪的调节能力差,看待问题的视野局限,更易造成情绪应激,诱发心境障碍:抑郁或躁狂的出现。

除了上面的心理因素之外,某些躯体疾病可以成为双相情感障碍的诱发因素。比如长期患有糖尿病或脑血管病,也是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的躯体疾病患者,由于脑内某些化学物质浓度的改变,容易出现抑郁发作,偶尔也可出现躁狂发作。而病人的心理调节能力受躯体疾病的影响而削弱,在出现抑郁发作之后,如果治疗不恰当,或者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转相,即转变为躁狂发作。这样就形成了双相情感障碍。

此外,有些传统的药物,如丙咪嗪,以及其他三环类抗抑郁药,本身也有转成躁狂的风险。当然,更多见的情况是,患者长期患有抑郁,由于治疗不规范,过早地减药停药,或遭遇压力性生活事件,甚至没有任何明确的可见的原因或诱因,而出现躁狂发作。躁狂可以是跟随在抑郁之后出现,也可以出现在抑郁缓解之后的正常时期。或者患者最初表现为躁狂,同样由于上述原因而转变为抑郁。不论谁先谁后,都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与单纯的抑郁症和躁狂症相比,症状基本都是一样的。抑郁发作的时候,患者出现情绪低落,这种低落更多的是指心境的低落,也就是说情绪的背景、基调、底色是灰暗的,阴沉的,而不是指一时一地的情绪反应。患者经常体验委屈、难过、伤心、失落等感觉。在这种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较前兴趣明显减少或缺乏,愉快感降低,曾经喜欢的东西也提不起兴趣,有位老板这样描述自己抑郁时候的感受,“我们公司那个月的营业额,创造了成立20年以来最高的收入,100多万呢,可我看着财务点完钱,就锁保险柜里了,一点高兴的感觉都没有。” 此外,抑郁的患者还会觉得精力不济,萎靡不振,身体象抽空了一样。行动不如从前灵敏利落,而变得迟缓被动。不愿出门,不爱见人。病人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别人,容易自责、自卑、内疚,一个女病人在抑郁的时候曾说,“我脸上的雀斑怎么这么难看啊!”而同样是这个病人,躁狂的时候却觉得自己“美得象娘娘似的”。思维也变得迟缓,病人会觉得脑子转的慢,变笨了,或变空了。对于问话,反应明显迟钝。抑郁较重的病人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很多名人,如张国荣,就是抑郁较重的时候自杀的。此外,病人的睡眠也会出现问题,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最常见最有特征的表现是早醒,病人常常较以往提前醒来两到三个小时。醒后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很多不开心不愉快的往事,心情更加糟糕。食欲和性欲在抑郁的时候也比较低。有的病人会出现体重明显减轻。

躁狂发作的时候,与抑郁截然相反。《武林外传》中佟掌柜吃了千年人参之后的表现,就符合躁狂发作的特点。躁狂患者情绪高涨,或不稳定、容易激惹。常常表现为兴奋话多,联想加快,病人自觉脑子非常好用,说话风趣诙谐。有位躁狂的学生受到老师的批评后,班长来劝说,对他说了句“理解万岁”,病人立刻说,“对,理解万岁,我就是万岁(皇上)”,逗得周围的人大笑。有的病人会自我评价过高甚至夸大,有位老工人在躁狂初期声称自己有几十万的存款,待症状部分减轻后,则说有十几万的存款,症状完全缓解后,则不好意思地承认,家里就几万的存款,还是老伴拿着呢。躁狂的病人闲不住,爱做事,但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往往虎头蛇尾。一个患者在病前可能是一个安静内敛的人,可一旦躁狂发作,则会变得过分主动热情,爱管闲事,爱说大话,乱花钱。有的病人会出现性欲亢进,表现举止轻佻,与异性主动接触。或者喜欢讲一些从前说不出口的黄色笑话或谜语。有女病人在发病的时候穿着性感暴露,而症状缓解之后,那些前卫的衣服她怎么也不好意思再往身上穿。

对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治疗上,除了使用相应的抗抑郁或抗躁狂的药物以外,还要使用一些情感稳定剂。比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药物,以防止出现抑郁和躁狂之间的转换。有的病人会在抑郁和躁狂之间快速地转换,称为双相情感障碍快速循环型。这类病人则一定要使用充分剂量的情感稳定剂。目前有些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等,也开始用于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病人虽然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但常常以抑郁为主,或以躁狂为主,这样的患者,其远期疗效相对较好。而有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其情绪不是处于躁狂,就是处于抑郁的状态。遇到一些刺激因素,就可能出现心境的摇摆。所以这个群体要学会避免所有的情绪刺激,既不能大喜,也不能大悲。“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论怎样,得了双相情感障碍,要将之视为心理疾病,而不要当作“想不开”、“性格内向、外向”等简单的心理问题,要尽早到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去就诊、治疗。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