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婴幼儿感染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较轻,青少年和成人则常常出现典型的肝炎症状,表现为初起发热并伴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热退后消化道症状不减,很快出现黄疸和肝功能异常。
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不同,99%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复,不会引起慢性肝炎,极少发生重症肝炎,但对免疫缺陷人群或原有肝病的患者可能导致严重肝病,甚至死亡。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也可以说是“病从口入”。病毒从肝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大便中排出,再经不同的途径污染了水、食物或用具,病毒经口侵入人体而使人患病。在病毒性肝炎中,甲型肝炎的传染性最强,常常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引起暴发流行。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1988年初的上海,由于当地居民喜爱吃的毛蚶等贝类水产品受到甲型肝炎病毒的污染,造成全市甲型肝炎暴发流行。在流行的高峰期,每天发病人数高达1.9万人,不仅全市医院都住满了肝炎病人,甚至一些工厂库房和学校教室都改建成临时隔离病房。在短短的5个月内,导致全市30多万人发病,死亡47人,成为医学史上最大的一次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直接经济损失至少5亿元。
甲型肝炎的流行与卫生条件,尤其是饮食卫生密切相关。目前,全球每年大约有140万人发生甲型肝炎。我国属于甲型肝炎中-高流行地区,在使用甲型肝炎疫苗以前的1991年,我国甲型肝炎病例报告人数高达63.7万。
近20年来,我国大力推广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卫生条件也明显改善,甲型肝炎发病率逐年下降。2013年,我国甲型肝炎仅报告2.2万例,比1991年前减少了28倍。但是,新疆、宁夏、甘肃、青海、贵州等西部地区,甲型肝炎的流行率仍较高,尤其在农民和学生中。
甲型肝炎的预防和其他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应注意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包括:早发现和隔离病人,搞好饮水、饮食卫生等,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是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高流行地区,10岁人群的感染率≥90%;不建议这些国家或地区大范围的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中流行地区,15岁人群的感染率≥50%,10岁人群的感染率<90%;鼓励这些国家或地区大范围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低流行地区,30岁人群的感染率≥50%,15岁人群的感染率<50%;极低流行地区:30岁人群的感染率<50%。在低流行和极低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建议对高危人群(包括:去中-高流行地区的旅行者、男同性恋者、长期血透或慢性肝病患者等)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害与感染年龄相关,感染的年龄越大,症状越明显。幼儿和儿童感染,通常呈隐性感染,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而青少年和成人感染,更可能造成严重的临床症状。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无论是隐性感染还是出现临床症状的甲型肝炎,都会产生终生免疫。
因此,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大多数儿童在5岁以下已经被甲型肝炎病毒感染,10岁以上的人群,甲型肝炎感染率在90%以上,临床上甲型肝炎发病人数并不高。相反,在社会经济条件逐渐改善的国家,甲型肝炎病毒的流行正从高流行向中流行转变,幼儿和儿童的感染率降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和成人成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的发病率反而高于高流行地区。
我国就由属于这类甲型肝炎病毒高流行向中流行转变的国家,甲型肝炎的患病年龄逐渐升高,30岁以上甲型肝炎报告病例的年龄构成比从1994年以前的24.9%上升到2006年的40.8%;15岁以下的构成比从1994年以前的50.4%下降到2009年的27.3%。因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我国应该大力推荐甲型肝炎疫苗的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