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不妨试试“三伏灸”

每年入伏的第一天,是全国各地的中医院最热闹的日子,病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就是为了不错过传统中医“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大家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盛夏期间应用敷贴法治疗老年咳喘效果较好,大部分患者经过贴治后,感冒次数减少,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气候变化之时,咳喘不宜复发。

何为“三伏灸”,中医有“急者治其标,缓者治其本”及“春夏养阳”观念,在一些过敏性疾病夏季病情较平稳时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治疗,提升患者的阳气、增强抵抗力,可减少冬天发病的机率,甚至不再发病。三伏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北朝,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初张璐《张氏医通》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用三伏灸疗法治疗疟疾、哮喘等病,并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在时间治疗学上,中医认为:庚日属金,与肺相配,为驱散内伏寒邪最好节气日期,加上辛温祛寒逐痰平喘走窜通经药物在特定经络上治疗,疗效更好。传统药物是沿用清代张璐所著《张氏医通》中的记载,经过研磨后调成糊状,做成小饼状,并加入麝香以备用。在每年的初、中、末伏,根据病人的病情,结合经络辩证的原理,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药物敷贴,使皮肤产生灼热感,刺激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中就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

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对五脏。反映了人与天地互相影响,不同节气受邪会产生不同的脏腑病证,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飱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因此,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理,才能更好防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许多生理功能有着年节律、月节律、日节律,如人体的免疫功能,据观测,外周血中的总淋巴细胞在7月~9月最多,而在12月~次年3月最少,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在7月~9月最少,而12月~次年1月最多。又如血浆皮质醇每日分泌总量,平均浓度及尿中17—甾酮类排泄量呈现秋冬高于春夏。血中T3 、T4浓度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人体若能掌握节气规律,根据不同节气进行艾灸,可以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做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复发。

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之所以出现季节和时序的变化是因为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一般而言,每一段时序各有不同的主气,比如:“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人与自然相应,人体内在的阴阳自然也要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的影响。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人与此相应,也会表现出阴阳变动更为明显甚至剧烈之势,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作出适当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

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假若能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应用某种简便的方法调节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最大限度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则有助于防病保健。“三伏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它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综合考虑人与环境的联系,以及环境特殊变化与人的气血阴阳关系的。它不仅仅只是一种特异性的对某种疾病有预防作用的方法,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方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秋冬季节,过敏性气喘的病人最为痛苦,寒冷的刺激容易诱发严重的过敏,病情发作时,出现喷嚏、咳嗽、胸闷、喘息等急性症状,医师临症治疗时,常以控制症状为主。到了夏天时这些过敏症状都会逐渐好转,利用这时候来改善体质是最佳的时机。中医冬病夏治的方法,不只对过敏性气喘疗效良好,同时对一些冬季常发的慢性病,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异位性皮肤炎、肺气肿等,都可依三伏天的调养治疗,到了冬天,病情自然减轻,甚至痊愈。

防治冬季易发的哮喘、“慢支”等病,是按阴阳四时消长规律,人体阳气在春夏季多旺,秋冬季多敛。久病易伤阳,冬季之时,本不旺之阳受自然界影响更加虚衰,在此季节阴阳明显失衡,故疾病纷纷在冬季加重或诱发。若反季节在夏季利用“三伏灸”防治,则机体可顺应夏季自然界阳气隆盛的影响与激励,并最大限度利用夏季自然界与机体相对阳气充盛之时顺势而治,达到温元阳、化宿疾、平衡阴阳消除病根的目的。因此临床上许多在冬季加重或诱发的慢性疾病,如果能提前在夏季治疗,往往可获特效。

选择炎夏三伏日灸贴治疗,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气候温和,体内正气充沛、气血畅通,病人内有抵抗之力,外可免受寒冷刺激,若再施以针灸穴位治疗,则有利于调整肺脾肾等脏腑功能、鼓舞人体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所以冬病夏治是指在疾病的缓解期做积极的治疗,趁病情稳定时,加速改善体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谓冬病就是指在冬天寒冷的季节容易反复发作加重的咳嗽、气喘、咳痰、胸憋,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另外还可以涉及到一些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哮喘主要指的是以哮、咳、痰、喘为主的主要症状,和西医对哮喘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西医所指的哮喘主要是指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中医所说的哮喘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是指临床上所见到的哮、咳、痰、喘等症状的综合征。“不治已病治未病””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传统中医除了通常的穴位敷贴之外,“冬病夏治” 常采用“伏针”、艾灸等方法来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性腰痛、肩周炎、颈椎病、慢性肠胃炎引发的腹泻、冻疮等病。此外,推拿、拔火罐、药膳、运动等疗法,都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三伏贴穴位疗法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发热、潮红。利用三伏天发热气候,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敷贴以辛温、逐疾、走窜、通经及平喘的药物,使人体之阳气得天阳之助,利用药物对阳气的疏通,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从而增加身体抗病能力,痼疾可愈,并可预防旧病复发。

三伏天针刺是选温阳、补气之特效验穴施以针法;推拿是选多气多血之经,补阳、泄邪之穴施以手法;药膳是选具调理肠胃、化痰理气、补气益津之品施以调用,并禁忌暴食生冷;运动指慢跑、游泳、太极拳、气功等进行锻炼。诸法协配、联合,规律实施,从而丰富“冬病夏治”的措施,使人体防治病症的预防效果更加显著。

在选取特定的穴位贴完“ 伏贴”以后,有的人会有刺痒的感觉,这是药物的一种治疗反应,也有的人会出现红、肿、热、痛或者起泡,这时可以及时揭下来,然后用消毒的针或者注射器抽出泡中的积液涂一些紫药水就可以了。当然这种情况很少见,大约只有1%至5%左右。而且按照临床经验来看,反映强烈的病人疗效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好。“三伏灸”有禁忌也不是所有的哮喘病人都可以采用冬病夏治方法的。经常反复咳黄脓痰和血的病人不适宜冬病夏治。一般情况下只要是阳虚体质的病人都适用。此外,有皮肤过敏体质的人不适宜冬病夏治,因为药物容易引起皮肤过敏。

虽然在夏季是过敏性疾病的缓解期,但还是须避免受冷的刺激,如冷气直吹、吃过多寒凉食物等。所以,为了真正做到“冬病夏治”的保健,除了依照医师的指示按时用药外,生活上的照顾与饮食控制也同样重要。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包括禁食一些辛辣食物、肥肉等,中医认为肉生痰。另外,贴后6至10小时内不能洗澡。

三伏贴穴位敷贴对儿童及成人均可,但当天有感冒、肺部感染、发烧、咽喉发炎、过去有中西药物过敏史、皮肤容易过敏、皮肤破损、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足、孕妇以及1岁以内婴儿,都不适宜接受三伏天穴位疗法。

对于哮喘等顽固的慢性病,西医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三伏敷贴的办法效果就很好。然而,正因为其是慢性病,就不能指望“一贴搞定”。专家表示,“三伏灸”也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身体对药物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研究表明,要提高肌体的免疫力,特别是老年患者,起码要坚持三年以上才有明显效果。“中途停止也不会有什么副作用,但是等于白贴。”而且,“三伏天灸”是一种冬病夏治的方法,能有效地预防哮喘等病的复发,如遇哮喘正在发作时,除了贴药以外,还应到内科看医生,对症治疗。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