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脑肿瘤的40%-50%,年发病率为3-8/10万。谈及胶质瘤,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不治之症。种种迹象表明胶质瘤很可怕,预后极差。但这是否就意味着胶质瘤就是不治之症呢,要想知道这个答案还得从胶质瘤病理类型说起。
胶质瘤是一个统称,按照WHO病理分型标准,胶质瘤属于神经上皮肿瘤。它包括很多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又有不同级别,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级别的胶质瘤预后相差迥异。胶质母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50%,预后极差,经过标准化治疗后的GBM中位生存期约14.6个月,5年生存率仅为9.8%,可以算得上是“癌症之母”。如果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胶质母细胞瘤是不治之症还是有几分道理。但其他类型的胶质瘤预后明显优于GBM,有的患者甚至可以生存10余年。那我们就来认识一下2007版WHO胶质瘤的病理分型:
2016年WHO对2007版胶质瘤分类进行了修订,主要是引入分子标记物1p/19q、IDH,依据1p/19q、IDH的检测状态将混合型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重新分入少突胶质细胞来源肿瘤和星形细胞瘤来源肿瘤。并且删除了原来的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和大脑胶质瘤病,增加了弥漫型中线胶质瘤-H3 K27M突变型和上皮样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瘤并不是不治之症,因为胶质瘤中有很多类型经过标准化治疗后可以长期生存,这跟其他乳腺癌、肺癌、胃癌类似,并没有大家所认识的那样可怕。胶质瘤患者如果想获得比较理想的生存期,标准化治疗是关键。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1、手术:外科手术往往是胶质瘤治疗的第一步。它不仅可以获得病理诊断,还可以切除大部分肿瘤细胞,缓解患者症状,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机会。对于一些低级别胶质瘤(一般是指WHO I和II级),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手术完整切除,可以使患者得到根治。目前胶质瘤手术,已经进入了微创时代,神经导航技术、皮层下电刺激技术、术中核磁、荧光显影、术中B超等可以协助术者更加清晰地辨别肿瘤与脑组织的边界,以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从而在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胶质瘤。
2、放疗:对于高级别胶质瘤(一般指WHO III和IV级)患者,术后往往需要进一步辅助放疗。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患者,若存在高危因素(例如肿瘤体积超过6厘米、手术切除不完全、IDH未突变、年龄大于40岁等因素),也要考虑进行放疗。放疗手段从最开始的全脑放疗发展到三维适形放疗、适形调强放疗,到现在最先进的TOMO放疗,都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首次发现的胶质瘤,一般不采用立体定向放疗。对于小范围复发胶质瘤患者,特别是处于功能区肿瘤,有时可以考虑进行立体定向放疗。
3、化疗:化疗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大家认可。胶质瘤的化疗一般是以烷化剂为主,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替莫唑胺(TMZ)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在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星形细胞瘤时,口服TMZ一般是按照Stupp方案,即在放疗过程中,同步口服TMZ 75mg/m2/d,共42天,放疗结束后采用辅助化疗6个疗程,第一个疗程:TMZ 150mg/m2/d,连续服用5天,后休息23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如果第一个疗程患者可耐受,第2-6个疗程:TMZ 200mg/m2/d,连续服用5天,休息23天,每28天重复一个疗程,期间注意监测患者血细胞、肝肾功能。
4、其他:胶质瘤的靶向治疗主要是指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它可以显著减轻患者脑水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但不能改善患者总体生存期。针对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贝伐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可以用来进行挽救治疗。有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也可以用于治疗胶质瘤。目前研究比较火的免疫治疗,例如CAR-T、DC细胞、PD-1、PD-L1均有针对胶质瘤的临床试验。电场治疗(TTF)目前是国外治疗胶质瘤最前沿的手段之一,但是价格昂贵,不过国内也开始仿制国产TTF,期望到时可以为胶质瘤患者带来新曙光。
综上,胶质瘤并不是不治之症,科学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早期发现胶质瘤,合理安全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胶质瘤患者预后,部分甚至可以治愈。我们相信,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案可用于治疗胶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