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广告公司的部门经理工作一向很出色。有一天,他感到心情很差。但由于这天他要在开会时和客户见面谈话,所以不能有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神情表现。
于是,他在会议上笑容可掬,谈笑风生,装成心情愉快而又和蔼可亲的样子。令人惊奇的是,他的这种心情“装扮”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随后不久,他就发现自己不再抑郁不振了。
美国心理学家指出,在无意中采用了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规律:装着有某种心情,模仿着某种心情,往往能帮助我们真的获得这种心情。
有些人通常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避不见人,直到这种心情消散为止。这么做果真是好办法吗?
多年来,心理学家都认为,除非人们能改变自己的情绪,否则通常不会改变行为。当然,情绪、行为的改变也不是说变就变、想变就变的“瞬间”现象,而是有一个心理变化的内在过程。心理学家的最新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像自己进入了某种情境,并感受某种情绪时,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果真会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等因素的不同,情绪变化的程度和时间也不一样。情绪有了变化之后,伴随每一种情绪的外在表现,生理反应也会出现变化。
研究认为: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行为的潜移默化影响,他真的也会愤怒起来,表现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等方面;同时,他的心率和体温(心率和体温都是愤怒的生理反应指标)也会上升。
为了调控好情绪,不妨偶尔对自己的心情进行一番“乔装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