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早期可能表现为口腔溃疡长期不愈、黏膜白斑或红斑、不明原因肿块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疼痛、牙齿松动、吞咽困难等表现。口腔癌通常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长期吸烟饮酒、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有关,建议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到口腔颌面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正常口腔溃疡通常在7-14天内自愈,若溃疡持续超过3周不愈合需警惕。癌性溃疡边缘隆起呈火山口状,基底硬结,可能伴随出血。这种情况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或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需通过活检确诊。临床常用康复新液含漱、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局部涂抹促进愈合,严重时需手术切除。
口腔黏膜出现无法刮除的白色斑块或红色斑块属于癌前病变。白斑表面粗糙可能出现裂纹,红斑则呈现天鹅绒样改变。长期烟草刺激、念珠菌感染是常见诱因。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检查,治疗可选用维A酸乳膏局部涂抹,必要时采用冷冻治疗或激光治疗消除病灶。
口腔内出现无痛性硬块且逐渐增大需高度重视。肿块可能发生在舌缘、颊黏膜等部位,表面可能出现溃烂。这种情况常见于鳞状细胞癌,与长期咀嚼槟榔密切相关。诊断需结合CT检查,治疗包括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需配合放射治疗。
进展期可能出现自发性疼痛或咀嚼疼痛,牙齿在没有牙周病的情况下出现松动。肿瘤侵犯牙槽骨会导致牙齿移位,可能伴随口臭和出血。这种情况需进行全景X线片检查,治疗需采用肿瘤扩大切除术联合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可辅助化学治疗。
晚期患者可能出现舌体活动受限导致言语含糊,肿瘤阻塞咽部会引起吞咽困难。伴随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和颈部淋巴结肿大。磁共振成像可评估肿瘤范围,治疗方案需多学科会诊,可能涉及皮瓣修复手术和靶向药物治疗。
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口腔癌的重要措施,建议每日刷牙两次并使用牙线清洁。戒烟限酒、避免咀嚼槟榔可降低发病风险。定期口腔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进行口腔黏膜病筛查。出现可疑症状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病理检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口腔功能锻炼,维持均衡饮食有助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