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骨量代谢异常,导致骨细胞丢失过多有关。从出生到30岁,是骨量存储阶段。按照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骨细胞的产生与丢失处于平衡状态,待30或35岁后,骨细胞生成量开始下降,丢失加速,骨量逐渐减少,当减少到骨量正常值以下,即为骨量低下,严重时则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建议大众在30-35岁时定期检查骨量水平,及时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能治好吗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从流行病学统计来讲,骨质疏松症已经在世界上疾病排名相对较高,类似于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在治疗上时间也比较长,需要长期用药。用药一般至少半年到一年,患者需要根据随访和体检的结果判断是否达标,如不达标需要继续用药治疗,如果达标,建议可以停药,并随时复查。

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措施

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后应注意如下几点:1、补充钙剂,适当加用维生素D。如果症状得不到改善可以使用降钙素治疗,且症状好转后仍需坚持服用;2、参加必要的户外运动,多晒阳光促进钙的吸收;3、防止老年人摔倒;4、老年人一旦因骨质疏松而摔倒造成骨折,应卧床休息并防止褥疮的形成和泌尿系统感染;5、对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指导其进行自主咳嗽,将肺内淤积的肺气排出,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展开全文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