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的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即随年龄增加骨质逐渐流失导致;继发性即部分人群由于服用某种药物引起,或女性绝经后激素水平变化引起。无论何种骨质疏松均应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除此外,应结合不同病因给予相应药物治疗,临床常见药物有雌激素类、磷酸盐类,以及鲑鱼降钙素类药物,对骨质疏松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具体用药请结合临床,由医生面诊指导为准。
骨质疏松可通过运动、多晒太阳,多进食富含钙和维生素D的酸奶、牛奶、豆制品、鱼虾、蔬菜水果等食物,服用促进骨吸收及骨沉积的药物,进行预防。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骨质疏松需要进行的检查如下:1、X线检查:通过脊柱及骨盆的X线片,观察骨小梁的情况;2、骨密度测量:骨密度测量,是鉴定骨质疏松的金标准;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检测等。
临床诊断骨质疏松,定量CT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金标准之一,因造价昂贵、辐射量较大,目前无法普及。诊断骨质疏松标准如下:1、骨质疏松性骨折:指无外力作用自发性发生骨折或骨折程度与外伤暴力程度不吻合时骨折,又称为非暴力性骨折或脆性骨折;2、双能X线吸收法,又称dualenergyX测定。是临床上大部分无骨折人群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根据骨密度仪测定T值≤-2.5可诊断骨质疏松,T值在-2.5--1之间,诊断骨量减低,是发展骨质疏松高危人群,T值≥-1,是正常人群。